在宋代以前,皇家的集字、集帖活动虽然耗时久,但最终的成品往往规模不大,比如梁武帝时期的《千字文》、唐太宗时期的《十七帖》《圣教序》等,均不过千余字。而在宋太宗在位时期,一部大型丛帖的编修,改写了整个书法史,它不论是字数、篇幅、时间跨度、收录名家数量,还是影响力,都堪为历史之最,此作便是“丛帖之祖”《淳化阁帖》。
图片
北宋淳化三年(992年),赵光义命王著将宫廷所藏的历代名家法帖分类整理并摹勒上石,完成后深藏宫中,用于御览或赏赐大臣。赵孟頫《松雪斋文集·阁帖跋》记载:“淳化中,诏翰林侍书王著,以所购书,由三代至唐,厘为十卷,摹刻秘阁。赐宗室、大臣人一本,遇大臣进二府辄墨本赐焉。后乃止不赐,故世尤贵之。”
图片
宋仁宗在位时期,宫中遭遇大火,《淳化阁帖》祖本被毁。南宋高宗、孝宗时,命人重新复原《阁帖》,完成后安放于国子监,这便是“绍兴国子监”本《淳化阁帖》。这是目前已知内容最完整、保存为完好、拓工最细致的一版。此作第一卷至第八卷、第十卷藏于美国佛利尔美术馆,第九卷藏上海图书馆。
图片
《淳化阁帖》六大版本中,宋拓泉州本为南宋翻刻本,磨损严重;明代肃府本为朱元璋赐子版本,与原作差异大;明代顾刻本依南宋劣质底本刻制;乾隆内府本内容顺序错乱;懋勤殿本则是多次勾描的“整容失败”版本;潘祖纯跋本残破严重,而这部绍兴国子监本艺术价值超过六版总和,也是最忠实于原版的一部。
图片
《淳化阁帖》收自上古仓颉、大禹至五代杨凝式等103人、420帖,总计超过15000字,涵盖了3000年的笔法精髓,包含甲骨文、金文、篆、隶、楷、行、草、八分、飞白各种字体。当然最有价值的是后五卷,全部为“二王”法帖,总计150多件,几乎将羲献真迹一网打尽。
图片
此作一共十卷,第一卷收历代帝王法帖,从东汉汉章帝至唐高宗李治,共20位帝王。主要法帖有汉章帝《千字文》、西晋武帝《省启帖》、东晋元帝《中秋帖》、宋明帝《郑修容帖》、梁武帝《脚气帖》、唐太宗《昨日帖》、唐高宗《钱事帖》等。
图片
第二、三、四卷为历代名臣书法,第五卷为诸家古法帖,这四卷包含崔瑗、杜度、张芝、索靖、皇象、蔡文姬、钟繇、卫夫人、王导、桓温、桓玄、谢万、谢安、王徽之、王僧虔、王珣、郗鉴、箫子云、褚遂良、虞世南、欧阳询、李邕、薛稷、陆柬之、张旭、柳公权等40余位名家法帖。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